人间本无病, 只是脉不通! 千年经方, 通血、通脉、通全身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“艺术加工”成分。喜欢点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。
在这个看病越来越贵、身体越来越虚的年代,很多人一早醒来就觉得累,吃也没胃口,睡也睡不好,动不动就腰酸背疼、头晕胸闷。一查没啥大毛病,医生说:“你这可能是气血不畅。”可这四个字,说到底是个什么问题?很多病不是病,是“脉”堵住了!
“人间本无病,只是脉不通。”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古人的哲理,其实是中医千百年来的临床智慧。脉,是血的通道,是气的轨迹,是身体运行的高速公路。一旦“交通堵塞”,哪怕你吃得再补、睡得再好、药吃得再贵,也无济于事。
今天,就让笔者带大家翻开中医的“通脉宝典”,从千年经方中找出那一把“开锁的钥匙”,让身体的气血流转如新,通畅如初!
南方潮湿,北方干燥,脉阻的根源不同,但结果一样——病
有人常说,“我这人身体挺好,就是容易累。”或者“我也没啥病,就是老觉得浑身不舒服。”这类“亚健康”状态,其实就是气血运行不畅、经络受阻的表现。
在岭南地区,湿气重,湿阻脉络极其常见。湿邪黏滞,容易困住气血,让人四肢沉重、精神萎靡。而北方寒冷干燥,寒凝血脉,常见手脚冰凉、关节酸痛。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,背后多半是身体的“路”堵了。
中医讲“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”,一切疼痛、麻木、沉重感,其实就是身体在给你报警:通路堵了!
千年经方,用药如兵布阵,通脉有道
在中医四库全书、伤寒杂病论、金匮要略这些古籍中,记载了无数“通脉”的经典方剂。不是简单地“补”,而是“通、调、和”,用兵布阵,精准发力。
比如“通脉四逆汤”,出自《伤寒论》,本为治疗寒厥(四肢厥冷、脉微欲绝)之用。其药用干姜、炙甘草、人参,三药合用,温经通脉、回阳救逆。现代中医常用于心源性休克、心律不齐等症,效果显著。
再如“血府逐瘀汤”,为清代王清任所创,主治“血瘀气滞”之胸中刺痛、心烦易怒、舌暗有瘀点。方中桃仁、红花活血,柴胡、枳壳理气,牛膝引血下行,川芎为血中之气药,使气血同调,通而不躁,活而不伤。
这些方剂的用法,不是“头痛医头”,而是从整体出发,以通为治,以动为先,调动身体自愈力,使气血自流,经络自通。
不是所有“补”都是对的,补错了反而堵得更死!
很多中老年朋友一到秋冬就开始“进补”:阿胶、鹿茸、海参、红枣黄芪一股脑买回家,结果越补越胖、越补越虚,甚至血压升高、血糖失控。
其实中医讲得很清楚,“虚而不通,补之则滞;滞而不通,补之则病。”如果身体的通道堵了,硬往里加东西,不仅补不上,反而让“堵”更严重。
这就像下水道堵了,你还往里倒油,结果就是——越倒越臭,越倒越溢。所以补之前,先得通!
经络是身体的“高速公路”,堵了就容易“交通事故”
中医把经络比作沟通人体内外、上下、脏腑之间的“通道”。经络通了,气血才能顺畅,五脏六腑才能正常运转,身体才能自我修复。
但现代人久坐不动、饮食不节、情绪压抑,让经络变得“拥堵不堪”。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快,压力大,很多人饮食重油重盐,晚上熬夜、白天焦虑,这些都在悄悄堵你的“气血之路”。
有一位来自陕西的老汉,年过六十,常年以面食为主,口味偏咸,体型肥胖,常年便秘、头晕、胸闷,西医说是“三高”,中医一把脉——脉涩、舌暗、有瘀点,明显是“气滞血瘀”。开了“血府逐瘀汤”加减,配合针灸疏经活络,三个月后症状大减。
通脉,不只是吃药,更是生活方式的重构
我们常说“药补不如食补,食补不如动补”,其实是说:通脉的根本,不在药,而在“养”。
比如早晨起来,搓手心、拍打内关穴、揉按足三里,这些简单的动作,就是在“通经络”。
饮食清淡,多吃黑木耳、山楂、丹参茶、红枣桂圆水,这些都有助于活血化瘀、疏通血脉。
情绪管理同样重要。中医讲“怒伤肝,忧伤脾,思伤心”,情绪波动直接影响气机运行,气不顺,血也不行。所以保持心情舒畅,本身就是一种“通脉”的方式。
通血、通脉、通全身,不只是治病,更是防病
中医的智慧在于预防,“未病先防,既病防变。”通脉不仅能治已有的病,更能让身体保持在一个“畅通”的状态,避免疾病的发生。
比如很多人到了五六十岁,开始出现心脑血管问题,其实早在三四十岁,脉就已经不通了,只是没有表现出来。等到“出问题”再治,就已经是“亡羊补牢”。
中医通过望闻问切,可以在症状出现前就发现“气血滞”的苗头,通过经方调理、饮食调整、经络按摩等手段,把问题“扼杀在摇篮里”。
千年经方,不是神药,是经验的积淀
很多人以为中药就是“慢”“苦”“不科学”,其实恰恰中药讲究的是“辨证施治”,是精准医疗的鼻祖。
比如“桂枝汤”、“当归四逆汤”、“小柴胡汤”这些方子,至今仍在各大医院广泛使用。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,它们中的许多药物成分具有抗炎、调节免疫、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。
比如丹参,古人称之为“活血圣药”,现在研究发现其中含有丹参酮、丹酚酸等成分,具有扩张冠脉、抗血栓、改善微循环的作用,广泛用于冠心病、脑梗死等疾病。
通脉,是中医对“生命运行”的终极理解
中医不是头疼医头的技术,而是对生命整体状态的把握。脉通了,气血就顺;气血顺了,脏腑就安;脏腑安了,人就健康。
这不是一句鸡汤,而是无数中医临床实践的结论。
人这一生,最怕的不是“病”,而是“堵”。
堵在血管里,是心脑血管病;堵在经络里,是腰腿酸痛;堵在情绪里,是抑郁焦虑;堵在生活里,是病从心生。
健康的关键是“流动”。流动的是血,是气,是心,是生活本身。
想要不生病,先得学会“通”。
健康建议如下:
每日坚持活动四肢,如散步、拍打经络、太极等,可有效疏通气血。
饮食以温润为主,避免寒凉油腻,多用健脾化湿、活血化瘀之食材。
情绪平和,避免过怒、过悲、过思,保持心境通达。
定期做中医体质辨识,早发现气血、经络的异常变化,提前调整。
选用经典方剂时必须辨证施治,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切勿自行抓药。
温馨提示:中医所说的“脉不通”并非单指血管堵塞,而是气血运行、经络传导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。如有相关不适,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,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,切勿自行诊断或用药。
参考文献:
[1]王清任.医林改错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7.
[2]赵文华,李志刚.血府逐瘀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[J].中国中医药科技,2023,30(4):55-58.
[3]张志刚,刘畅.中药丹参现代药理作用研究综述[J].中草药,2024,55(8):1956-1960.
- 上一篇:池州长江公铁大桥4号主塔率先突破百米大关_大皖新闻 | 安徽网
- 下一篇:没有了